珍.雅各布1961年传奇之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随着城市的缙绅化,有教养的都市人逐渐开始珍视他们所认定的「纯正」都市生活,像是古老建筑物、艺术馆、精品店、高档食品市场、民族风味餐馆等。这些都显示出一个地方的「纯正性」,与平淡乏味、千篇一律的都会规划截然不同。然而,人们对于「纯正性」迅速而膨胀的需求——显现在飞涨的房价、昂贵的商店、严密监控的都市街道——却使得最初赋予邻里「纯正」氛围的人们遭到驱离,包括外来移民、劳工阶级及独立艺术家。 朱津以记者的敏锐眼光、资深评论家与观察员的透彻理解力,对当代纽约进行全景式的调查,追溯六大原型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并带领读者参观纽约第一间宜家家居、凭吊世贸中心遗址。她指出地产开发商和政府官员连手抹平城市街貌的粗砾与差异,消除小区的历史与认同,试图让一切变成干净和崭新的。《裸城》唤起我们思考如何捍卫一般民众与弱势者的生存权,如何让年轻文化人有空间可以开创新的想象,以及如何让城市保有多样的风貌。 本书特色 作者活用网络媒体(地方维基、部落格等)做为分析的素材,这是一般都市作家感兴趣、却碍于方法论限制而鲜少运用的。此外,都市空间深受消费文化的重塑与影响,作者特以消费做为分析的重要视角。最后,饮食在当代都市文化体验中占有关键地位,作者引领读者穿梭在纽约的各式食物间,并指出各种食物的竞逐,其实是一种权力的争夺。 作者简介 沙伦.朱津(Sharon Zukin) 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布鲁克林学院(Brooklyn College)与研究生中心(Graduate Center)的社会学教授。着有《阁楼生活》(Loft Living)、《城市文化》(The Cultures of Cities)、《购物点》(Point of Purchase),以及荣获C. Wright Mills奖的《权力地景》(Landscapes of Power)。 译者简介 王志弘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现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兼任教授。编着《文化治理与空间政治》。 王玥民 台湾大学历史系硕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历史硕士,现专事翻译。 徐苔玲 东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台湾大学社会研究所硕士。 |
各界推荐
「无论你住在哪里,你都会发现这本书极具可读性,是一本发人深省的城市启示录。」——《奥斯汀纪事报》(The Austin Chronicle)
「朱津以敏锐的笔触描写邻里似乎恒常不变的『原初』特色,以及每个新世代所创造出的新元素之间的冲突,令人信服,通俗易懂。」——《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朱津的社会学像极了剧情纪录片,这部电影般的纽约研究,描写了细微生动的地方故事,也开展了深刻强悍的理论分析,所有忙碌的都市人读后都应该会低头驻足以思考什么是纯正生活吧。」——苏硕斌,《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台北》作者
「《裸城》检视纽约隐蔽不彰处的怪诞之美,藉以寻觅普遍经验、不为人知的故事、微不足道的奇闻轶事。朱津是优秀的分析者兼导游,写作引人入胜。」——Sudhir Venkatesh,《我当黑帮老大的一天》作者
「朱津的《裸城》有两个必读理由:对我们当中许多曾经住过纽约,但已离去多年的人来说,朱津以栩栩如生、饶富人味的城市街道和邻里叙述,引领我们掌握最新情势。对身为社会学家的我们而言,无论我们与纽约的关联为何,朱津利用城市极具说服力地指出,对我们自身纯正性的追寻,以及对于周遭持续变动地方的纯正性的渴求,两者不相上下。这是个绝妙论点,很有可能成为该主题的定论。一旦展读,你就会爱不释手。」——Mary Pattillo,《街头黑人》(Black on the Block)作者
「我怀疑21世纪的都市学者还是以20世纪的架构来做研究——朱津说出了我的臆测,但更甚于此。对于不仅在脑海中,也在他们的邻里、工作场所、教室和当地商店里,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善变力量搏斗的市民而言,她的书不啻是必备的罗盘。」——Jonathan Lethem,《慢城》
推荐序:一个城市的灵魂 / 张铁志
导读:纯正都市的挑战与机会 / 颜亮一
序言
导论:失去灵魂的城市
奇特空间
1. 布鲁克林怎么变酷的
2. 哈林为何不是个族裔聚居区
3. 东村的在地生活
共同空间
4. 联合广场与公共空间的吊诡
5. 两则全球元素的故事:红钩的玉米烙饼与宜家家居
6. 招牌与农园:争夺根源的斗争
结论:终点文化与纯正性的危机
注释
索引
推荐序
一个城市的灵魂
说起来,我在纽约生活的时光确实是不断在寻找《裸城》一书所说的「纯正性」(authenticity),只是那时我们常用的字眼是「酷」:我们对酷的定义是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场所、店家、街景。
我常跟朋友说带他们去纽约最「酷」的地方,那些一般旅游书上不会写,但是是纽约在地媒体经常报导的。有些人被带去之后会露出失望的眼神,觉得平淡无奇,甚至脏乱破旧,哪比得上欧洲小城的美丽优雅。然而,对我们来说,正是这些看似破败的地方蕴藏了真正的精采与趣味。
初阶的路线是去格林威治村、圣马克街附近的东村、或者苏活区。这里当然早已不是1960、1970年代波希米亚们的精神故乡,而是观光与商业的重镇。但一方面我们仍然可以藉由窥视历史的幽魂而得到想象的满足:西四街是当年少年包布迪伦和女友住的地方,琼斯街是他俩相拥前行的经典专辑封面,麦杜格街(McDougle Street)是垮掉的一代喝着咖啡朗读诗歌的咖啡馆,而这个东八街公寓的楼上是Velvet Underground和Andy Warhol合作演出的地方。
历史意义之外,这些地方如今当然还是有有趣之处,如好的书店(如St. Marks Bookstore)、好的咖啡馆(如Waverly Place上的Joe’s),或者静谧的小街角。
在这些知名街区之外,这十年出现更多新的「酷」区域。
例如经常出现在《欲望城市》的肉品包装区(Meatpacking District),「粗砾」的街景外表暗藏了许多好餐厅和精品店。大部分当然是我们去不起的,但偶尔去的其中一家不算贵的馆子Pastis,后来竟然出现在Woody Allen新片Malinda and Malinda开场的镜头。
更「酷」的当然是下东区。当东村和格林威治村越来越商业化时,这一区几十年来却似乎变化不大,没有豪华精品店,没有星巴克──但电子音乐人Moby在此开了一家小小的茶店TeaNy,前卫萨克斯风音乐人John Zorn开了一家看起来平凡无比的小表演空间Tonic(我在这里遇见来看儿子Sean Lennon演出的小野洋子),低调的奢华餐厅也越来越多。正是因为这里够「酷」、够「纯正」,所以Tonic终于在某天消失了──这块地上要盖起高级住宅。
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的命运当然也是如此:在越来越多的Live house之后,在成为另类文化的中心之后,此地也成为房地产商眼中美丽的猎物。
于是,年轻摇滚乐手、艺术家、诗人、想开小咖啡店的人们只能继续游移到另一个城市边缘去开垦,而人们也将继续追随他们。
这是我的纽约酷地图,我们崇尚那些地下、前卫或另类的文化,但是又觉得隐隐不安。直到读了《裸城》,我才知道如何去理解这个「酷」,或者作者所用的「纯正性」的矛盾:一种意义是原始或传统的生活方式,例如那些经营数十年的店家;另一种是新世代所新创造出来的文化,例如新的独立书店或咖啡店。
它们的共通性在于有共同的敌人:地产开发商和政治官员──他们正在抹平城市街貌的粗砾与差异,让一切都是干净的;他们正在消除抹去了小区的历史与认同,让一切都是崭新的。但这两种纯正性也有其矛盾性:新创造出来的酷所带来的文化消费,会促使地价上涨,挤压传统住户的生存权。
这两种纯正性应该维持美好的平衡,并且构筑起一个城市的面貌。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土壤可以酝酿新创造出来的「纯正性」,那么这个城市将缺乏新的多样性;然而新的「纯正性」不应该只是一种被消费的经验(亦即有味道的咖啡馆与小酒馆),而是能确保一个所有人,尤其是弱势阶级可以生存与生活在此地的权利。
这正是台湾如今最需要的思考:在师大商圈的争议之后,在士林王家的斗争之后,在「台北好好看」的伪装假公园即将变成一栋栋豪宅,在台中荒诞的「台湾塔」的计划之后,我们能如何捍卫一般民众与弱势者的生存权,如何能让年轻文化人有空间可以开创新的想象,如何让城市可以有多样的风貌?
对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追寻,就是对一个城市的灵魂的追寻。
张铁志(作家、政治与文化评论家)
导读
纯正都市的挑战与机会
阅读《裸城》,很难让人不联想到一个「山寨版」的纽约东村,亦即2007年六月在台北出现的「南村落」。「南村落」是作家韩良露替师大商圈所取的地名,也是她在趋势科技公司的支持下于该商圈开设餐厅的店名,同时又是她所创立的商圈组织的名称。韩良露宣称师大商圈和纽约格林威治村或东村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以类似雅各布描绘格林威治村的笔调叙说「南村漫步」的经验 :清晨出门可以看到彻夜未归的外籍酒客在公园凉亭中弹唱;传统市场中摊贩叫卖着来自各地的特色产物;早市后到义式咖啡店小啜一杯;接着在名人故居的巷弄中流灠古厝,缅怀故人;用完异国风味的午餐后,则闲晃到旧书店去和店主串门子;黄昏时分商圈热闹了起来,可以边吃小吃,边看着喝啤酒的老外与和狗玩耍的小孩;夜晚则可以欣赏各式各样的街头表演。好一幅多元且丰富的都市村落景象!即使「南村落」没有格林威治村的艺术家,也缺乏东村的政治异议传统,但它的确有着一种未经安排、有机形成的都市纯正性。
不少人批评「南村落」是当代台北中产菁英对理想都市生活的想象,然而我们其实很难抗拒「南村落」所建构的诱人图像,也不能否定这种「纯正都市生活」的正当性。不过这里的重点可能是:这种生活是在什么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谁有机会享受这种都市生活?
师大商圈后来的发展大概是韩良露始料所未及的。2010年底,她的南村落公司与交通部观光局合作,将台北大安区的永康街、青田街与龙泉街结合成「康青龙」生活街区,其中龙泉街就是师大商圈的主要街道。2011年九月,行政院文建会举办了第二届「台湾国际文化创业产业博览会」,「师大巷弄散步道」也是当中最重要的主题。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师大商圈在短期内就从一个地区型的商圈转形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超大型的观光商圈,不论是游客量或摊贩数都成倍增长。除此之外,在师大商圈的名声被打响后,房仲业者与投资客立即连手炒高一楼店面的地价,使得稍具人文气息或异国情调的店家或被抬高的租金所迫、或被售地可得的高价所诱,纷纷迁离了师大商圈,取而代之的是众多贩卖流行服饰的小摊贩。到了最后,由于商圈活动对于当地住户生活干扰过大,导致居民联合要求市政府禁绝当地住宅区的商业活动,造成了极大的争议。反讽的是,韩良露所眷恋的纯正性,正是透过她的「南村落」之手,就此一去不返。
纯正都市地方的生死戏码在台北(或台湾其他城市)上演的方式自然不同于纽约,但正如我们在师大商圈中所看到的,纯正性的观念确实不失为一个检验文化、资本与都市空间三者彼此交互作用的有力工具。当代的台北仍保有很多纯正的都市地方,其中有些关乎旧的起源,例如历史街区、宗教活动、特色餐饮、夜市、特定商品的聚集地……等等;有些则关乎新的开端,例如新住民聚集的商圈、艺术工作者的集居地、公平交易农产品的市集、人民表达政治诉求的场所……等等。在我们欣赏与享受这些纯正都市地方之际,《裸城》提醒我们,若要避免走向「终点文化」的不归之途,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本文开头所提及的,纯正性的观念如何「可以用来保障每个人居留于其生活与工作地点的权利」这个重要的问题。
颜亮一(辅仁大学景观设计学系副教授)
精采内容.抢先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