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在这片土地上,记录历史∕王行恭(设计师)
在视觉设计的领域,一本本美丽的书籍,占有绝对性的最大成份。能吸引阅众的眼神,在视觉与书封接触的瞬间,产生伸手翻阅的冲动,这刺激肾上腺素瞬间上升的因素,绝不是单纯针对书籍所承载的文本内容,反而是外观形式与编辑方式,在阅众与书籍间产生了互动;这微妙的互动,牵动了文化向前滚动于无形的助力。
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期,人类登陆月球的当下,欧美及日本的出版业界和设计师们,都不约而同的惊觉到,这一步将影响人类整体思维的大转变。1970年CBS电视公司,破例的出版了一本登月纪录图集《10:56:20 PM 7∕20∕69EDT》;这一年我艺专毕业,将踏入新鲜而未知的未来。一九七八年春,在指导教授的事务所桌上,我抚摸这本神秘书籍,凹凸有致如月球表面的书封;同年初夏,在D. C.的太空与航天博物馆内,伫立在登月小车及月球岩石的展柜前,我毅然决定回台,重返处处受限又不成熟的设计职场。那个年代,日本的出版业界生气活跃,各种大部头的重要出版品,吸引众多崛起于东京奥运与大阪世博的中生代设计师,投入各种形式的书籍设计工作,造就日本书籍设计革命性的大跃进。同时期,台湾政治环境严峻,我的论文资料,在入境国门时,为警总驻关人员没收,只因为一些30年代的书封。那个距今不远的年代,胡兰成的《山河岁月》是政府倾力要禁绝的大蛊毒;因而书籍的没入,常被解读为保护阅众,不受蛊毒的良策。因此,如果认真的看待台湾书籍装帧的演进,确实和国际脱节;所以用严肃的史观去对待这些书封,企图理出一个发展脉络,是有一定程度的困难与不切实际,这要归咎于长期戒严惹的祸。
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来台,随着百万军政人员及其家眷外,还夹带一些为避秦而来的文化人,这群为数无多的小众,为图家计生存,能写会画的,只有游走在白纸黑字之间,做情感上的抒发。我们可以由现存的出版品,归类出当年几种形式的出版背景;有政治企图的、有出版使命的、有个人兴趣的、有冲撞体制的,当然有更多为得是谋求微薄稿酬来改善生活的。以傅斯年为例:堂堂贵为台大校长兼中研院院长,生前的最后一笔稿费,只为交代夫人为他添置一条过冬的棉裤而已。从这个时代背景,去看待台湾书籍装帧的发展,直到目前的当下,从事出版与设计的众多人口中,不解书籍设计出版有所谓的「BASEL学派」,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代日本装帧第一大家─恩地孝四郎,在四十多年的书装生涯中,留下了五百二十三件作品;而古董文物经营者的青山二郎,活跃于昭和年间的四十五年中,竟也留下约四百件的书装作品。青山自称他是「人情装帧家」,请他设计书籍的包括:直木三十五、中原中也、岛木健、小林秀雄、大冈升平、中村光夫、北条民雄、芹泽光治良、白洲正子等等,活跃于昭和年代的文学大家。有趣的是战前影响台湾,一直传颂至今的西川满,于战后返日,一直沉湎于他个人所钟情的台湾风味,而泯没无闻。
青年书籍爱好者李志铭先生,倾多年的采集与编写,并以社会观察者的角度,切入台湾书封创作的背景,敢言前人之所未言。在现今实体书籍存亡的关键时刻,确实可以提供给从未亲临那段半夜鬼敲门的肃杀岁月的书籍爱好者,一些看待这些书封的不同视角。这些收录自1940至90年代的书封,后者与前者之间的表现差异,常令人有时空倒置的错觉,这正可以真实的反射出台湾书籍出版无可奈何的现实与岛屿的边缘性格;它自成一格的形式语言,与国际社会脱节,却也因缘际会保留一些个性刚烈的设计者(画家)的强烈自我意识,而遗下一些不同于主流意识的书封作品,为这海角岛屿增添了些许彩墨的妆点。
台湾书籍的面市,是没有一定的轨迹可循的。书写者的灵动,感动了有相同灵魂的出版者,再加上当时社会的氛围,以及和阅众们所坚持的理念产生共鸣,因而得以让一本书可以流传于市。虽然这个原理看似简而易懂,但社会的氛围,却主宰了一切。台湾这片土地,自有文字记述以来,就不似海角一乐园般的净土;虽然田园丰美、住民淳厚,但高临于上的统治,确非清平。治权的更迭无常,带来政治运作与意识对立,如浪般的潮水,一波湮灭一波;而书籍正是这潮下受害的没顶者。
本书收录的三百二十余帧书封,曾有不少罗列于新闻局每月发行的禁书目录之中。当年无论著作者、出版人、阅读者、甚至收藏者,都会因书而致罪;今日这些漏网之鱼,却都成为书籍爱好者掘出的宝物,而受到宝爱珍藏;世事的无常,莫过于此。由这一件小事去看待这本《装帧台湾》,确实应该不吝给予著者掌声。